康熙帝為啥要撤三藩?
文章分類:清朝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胡一舟
設三藩是清初定時,南方不靖,而八旗兵力不足,故利用明降將以所部綠營兵征討、鎮戍、招徠漢民,是一種權宜之策。本來設有四藩,其中耿仲明病死,其子繼茂襲爵;孔有德因罪自裁,且無子,被除爵。這樣就形成瞭三藩格局,即平西王吳三桂川、貴、滇)、平南王尚可喜廣東)、靖南王耿精忠繼茂子,福建)。三藩中吳三桂勢力最大。
康熙帝畫像
那麼清廷為何要撤三藩,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天下已定,這其中包括唐王、桂王、魯王政權先後破產;與李自成餘部的戰爭也取得勝利;鄭成功偏居臺灣;所以設立三藩的目的已經達到,鳥盡弓藏的一幕自然要開始籌劃。另外支撐清廷撤藩還有一個傳統王朝的邏輯:“藩鎮強大,終非朝廷之福”。這就構成瞭清廷撤藩的動機,下面我們不妨看看三藩為何非朝廷之福:
首先,三藩是國傢的財政負擔。據順治十七年數據,雲南一省俸餉就耗費白銀900餘萬兩,再加上其他開銷和剩下兩藩,朝廷一年輸送往三藩的餉俸達2000萬兩以上,而據統計十八世紀前清廷一年歲入僅4000餘萬兩,所以“天下財賦,半耗三藩”,並非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