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趕考落地,氣不過就造反,最後竟痛惡讀書人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清末權臣張之洞親自坐莊發行彩票,竟是為瞭……
鴉片戰爭結束後,外國侵略者的掠奪剝削和清政府統治者的盤剝同時壓在瞭中國人民的頭上。清政府將7000萬兩的大筆軍費和1.2億多元的巨額賠款,全部通過稅收等途徑轉嫁給勞動人民;國外毒犯們開始肆無忌憚地向中國運銷鴉片,白銀繼續大量外流,國內銀價上漲,糧食和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加上外國廉價的工業產品的大批量湧入,排斥瞭中國傳統的傢庭副業和手工業,致使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失去生計。
農民們已不堪重負,階級矛盾日益突出,破產的農民和戰爭後造散的兵勇紛紛發動起義,並有很多公開打出瞭“反清復明”的旗號,1840~1850年間,受戰爭危害最嚴重的兩廣、兩湖地區,農民反抗鬥爭爆發最多,社會動蕩不安。
正當全國范圍的農民革命的急風暴雨即將到來之際,一位農民起義的領袖應運而生,他就是洪秀全公元1814~1864)。洪秀全,廣東花縣人,少年時代曾入學讀書,並數次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曾急切地希望通過取得功名而有所作為。但他多次的嘗試都歸於失敗,終於使他開始重新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敗。在當時社會矛盾急劇加重的情況下,極負才學的洪秀全把個人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同廣大人民的苦難聯系起來,開始探索新的救國救民之路。身處廣東的洪秀全還在參加科考時就接觸到西方傳入的基督教,還曾得到過一本宣傳基督教教義的小冊子——《勸世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