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位抓財文人:鄭板橋、李漁和袁枚
文章分類:清朝
一
文人如何求生存,這是在中國這個農耕社會裡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學成文武事,貨與帝王傢。”知識分子把學到的知識賣給皇帝、賣給封建官僚體制,這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正路。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是:如果皮都不存在瞭,毛還能去哪裡?自古以來,知識分子被認為是毛,而體制是毛。知識分子是依附於體制的。
“學而優而仕”。知識分子依附體制又是以當官的形式存在的。知識分子一旦辭官,就等於這根毛脫離瞭皮,生存就將是一個大問題。因此,一般來說,“毛”是沒有底氣對皮說“不”的,逆來順受、恬退隱忍就成瞭知識分子的修養和性格,也成為評價其人品的道德標尺。
然而,就算知識分子的境界再高,也難免被從皮上拔下來。皇帝老兒一不高興,輕而易舉就可以要你走人,甚至要瞭你的命。許多被從皮上拔下來的毛,就像無根的草兒,隨風飄蕩,不知所終。所以這種人即使在身後成為瞭大文學傢,也是生卒年不可考。明朝宰相嚴嵩,八十多歲被皇帝一腳踢開,至於步行回傢,晚年以到墳墓前討村民祭祀品吃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