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貴曾與日軍血戰平壤 戰死後屍骨無存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曹雪芹晚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為什麼會過的這麼淒慘?
原標題:左寶貴曾與日軍血戰平壤戰死後屍骨無存
甲午是部復雜的歷史,天朝上國的美夢被這場戰爭粉碎,但中華民族也因為這場戰爭走向新的歷史征程。許多中國人的命運因它改變。譚嗣同等維新人士試圖變法讓中國富強;袁世凱走向他的練兵小站,日後支撐起清政府變革;孫中山對清政府徹底失望,一心想要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在那個大時代,許多山東人也投身其中,試圖通過個人努力改變國運。
左寶貴:血戰平壤玄武門,屍骨無存
提起甲午戰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但在鄧世昌之前,已經有一位清軍高級將領戰死沙場,他就是率領奉軍進入朝鮮作戰的高州鎮總兵左寶貴。
左寶貴出生於貧苦的回族農民傢庭。原籍山東省齊河縣,其先祖於乾隆年間遷居費縣地方鎮(今平邑縣地方鎮)。左寶貴此次統兵援朝後,因為晝夜操勞,突患“右偏中風”之癥,但仍籌備戰守。時任駐平壤諸軍總統的葉志超主張不戰而退出平壤,左寶貴力言:“敵人懸軍長驅,正宜出奇痛擊,使隻輪弗返,不敢窺覦中原。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每歲靡金錢數十萬,正為今日耳,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傢哉?大丈夫建業立功,在此一舉!至成敗利鈍,不遑計也。”他慷慨陳詞,怒色形面,懇望葉志超“同心合力,共濟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