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張岱:破繭為蝶,夢回前朝
文章分類:清朝
張岱畫像
張岱1597年—1679年或1689年),明末清初文學傢、散文傢、史學傢。出生於仕宦詩書世傢,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小品散文傢,著有《石匱書》、《夜航船》、《陶庵夢憶》、《快園道古》、《西湖夢尋》等書,其中以“兩夢”《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為其散文代表,也是明清小品文的巔峰之作,猶為世人所稱道。
張岱出生在明末時期,彼時的社會因當權者腐敗積弱已久,文化思想界出現瞭反理學、叛禮教的思潮,如晚明思想傢李贄公開標榜欲為人之本性,反對理學傢的矯情飾性,主張童心本真,率性而行。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文人士子在對社會不滿之餘,紛紛追求個性解放,表現在文化上則是推崇抒發個性、表現自我。同時因為民間商業的發展,帶來市井文化空前繁榮,戲曲說書等藝術大量出現,使得世俗化、生活化成為文化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如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寫出瞭著名的反映追求愛情自由的劇本《牡丹亭》。總之16世紀的中國跟歐洲一樣,出現瞭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但政治上的僵化腐敗未能跟上經濟文化上的改革要求,最終在女真族的鐵騎下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