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場遺忘的濃墨宰相——劉墉
文章分類:清朝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傢、書法傢,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他是一位引領書法浪潮,汲取前輩賢良有才之士之能而又富有歷史創造性的書法傢,學習古人卻也能跳出古人,不拘泥與此。
劉墉書作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傢,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對書法藝術的見地、探索以及所居地位在清代是不可輕易撼動的。清代徐珂對劉墉的評價是極高的:“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傢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傢書法而自成一傢。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此外,吳德漩在其《初月樓論書隨筆》中於清代書傢多致不滿,然獨許劉墉:“近人之書,劉諸城渾厚醇實,自足名傢。”清末力倡碑學的主將首領包世臣對碑學大師鄧石如推崇備至實乃情理中事,於帖學諸傢,多有貶抑,加以首肯,已是非同尋常,而他卻並不掩飾對劉墉筆法的佩服,這就不得不分外使人感到劉墉在清人心目中的分量:“近人鄧石如書,中截無不圓滿遒麗;其次劉文清,中截近左處亦能潔凈充足。此外並未夢見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