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與梁啟超之間的師徒恩怨糾葛
康有為是梁啟超治學和從政的導師,二人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近代歷史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
一唱一和
康有為出生在世代學習理學的封建官僚地主傢庭,自幼聰明,但對科舉考試興趣不大,多次參考,均名落孫山,對此他卻並不十分在意。1879年,22歲的康有為在遊歷過為英國殖民者霸占瞭近40年的香港之後,對於西方文明有瞭些感官上的認識,覺得英國人“治國有法度”,不像古代所謂的“夷狄”那樣沒有文化。於是,他開始鉆研西方的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根據清朝的有關規定,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直接給皇帝上書的。康有為不管這些,1888年,身為老百姓的康有為,首次向皇帝上書,分析當時國內和國際的形勢,提出瞭改革法律、溝通民情、提防小人的改革方案。光緒皇帝雖然並沒有看到這封上書,但康有為卻贏得瞭普通老百姓的廣泛關註,人們開始註意起他來。1890年春,在同學陳千秋的引薦下,年僅18歲的梁啟超前來拜訪已33歲的康有為。此時的梁啟超剛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八名舉人,可以說是少年有為;而康有為雖然年齡較大,但因科舉考試不順,此時不過是一名監生而已,在“學歷”上比梁啟超低一格。按照當時的科舉習慣,梁啟超中舉在先,應是康有為的“前輩”,所以梁啟超心中自然有些沾沾自喜。二人見面之後,聊瞭好幾個時辰,梁啟超後來追憶這段往事時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佛教用來形容佛祖說法時的詞語),當頭棒喝之後,使他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學問。經過一番思考之後,他毅然決定拜監生康有為為師。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舉動,自然擴大瞭康有為的影響。於是,不少優秀青年接踵而來,康有為便在長興裡設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從康有為那裡,梁啟超學到瞭一些做學問的基本方法,為他以後的學術活動奠定瞭堅實基礎,“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啟超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