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臺灣人-丘逢甲-開創瞭潮汕近代新學的先聲
文章分類:清朝
丘逢甲(1864—1912)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傢、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祖籍嘉應州鎮平(今廣東蕉嶺),1864年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醜科同進士出身,授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1895年5月23日,任臺灣抗日義勇軍統領;1895年秋內渡廣東,次年入籍海陽,先後在嘉應州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後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職務之便,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勝利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1912年元月因肺病復發,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鎮平縣淡定村,終年四十九歲。丘逢甲1897年受潮州知府李士彬的邀請,出任韓山書院掌教,同年底因在書院推行新學遭到舊勢力的抵制憤而辭職。此後,丘逢甲還曾掌教過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1901年,丘逢甲在汕頭籌辦瞭嶺東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嶺東同文學堂,開創瞭潮汕近代新學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