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起名由俗到雅,再到矯情:雍正一登基,他的兄弟全都得改名
文章分類:清朝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巴迪
南澳總兵藍廷珍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上“奏請賜準改名折”:臣本名廷珍,查字畫雖不上同聖諱,而聲音無異,似與尊敬之意未協,請將臣名廷珍改為廷瑛字樣,以符禮制。
雍正朱批藍廷珍折:“不必,從來隻諱上一字,近來將下一字都要諱,覺太煩。況朕諱下字同音者頗多,況珍字與禦諱總不想幹,若書滿字,他們都寫貞字,這還猶可,漢字何必改?你的名字,朕甚喜歡,就是原字好。”
總兵藍廷珍說,自己名字裡的“珍”字與皇帝的聖諱“胤禛”的“禛”同音,請求該名為“廷瑛”。於是,他得到瞭雍正如此情意綿綿的批復。
那麼,在敬避禦諱問題上,雍正是否真的像看起來那樣隨和呢?
清朝皇室人名,原本沿襲滿洲族人舊俗,沒有什麼講究,不像漢人那樣講輩分、重偏旁,所以我們看到早期皇室人名多是從滿文名字翻譯成漢音字而成的。比如多爾袞,滿洲原名音Dorgon,意思是“獾”,一種形同野豬的動物。入關之前,他的名字曾被譯作“多躲”,這一看就是個不走心的翻譯,但他本人也沒覺得有何不妥。後來漢人大臣將其改譯為“多爾袞”,是不是馬上高大上起來瞭?也特別襯托其霸氣的攝政王地位。就像新晉美國總統Trump,網絡上都叫人傢“川普”,總是很容易聯想到“川大智勝”之類的種種不靠譜,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自始至終統一譯作“特朗普”,據說標準來自五十年前制定的“洋百傢姓”《英語姓名譯名手冊》,確實端莊堂皇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