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藎:晚清沈藎欲聯絡李蓮英殺死慈禧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和珅從一個小官做到一人之下主要歸功於這四點
晚清時期,清政府腐敗無能,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903年,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沙皇俄國背信棄義,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分期撤兵的約定,反而進一步提出在東三省及內蒙古一帶享有路政稅權及其他領土主權的“七條”要求,強迫清政府接受。當時,剛剛從八國聯軍進京,狼狽西逃的陰影下走出來的慈禧太後,不敢抗爭,欲與沙皇俄國締結這一喪權辱國的《中俄密約》,來處理這一問題。
豈料《中俄密約》尚未簽署,其詳細內容就通過新聞媒體的公開報道,而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外輿論為之一片嘩然,國人群情激憤。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這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將這一驚天消息公之於眾的愛國記者名叫沈藎,他因此獲罪而被清廷處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殺的新聞記者。
沈藎生於1872年,原名克誠,字愚溪,湖南長沙人,史載,其“性直倔強,雄於膽略”。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民族的危亡激發瞭強烈的民族意識。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詔書,宣佈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維新變法期間,沈藎積極主張變法,認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壞不能奏效。他和湖南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觸,交往密切。唐才常與譚嗣同同鄉,同師於歐陽中鵠,並稱為“瀏陽二傑”。維新變法失敗後,沈藎留學日本,其政治態度也迅速由改良派變成瞭革命派,成為瞭堅定的革命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