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話”:張之洞曾強烈反對日本文化
文章分類:清朝
張之洞是反“日話”最強力者
中國歷史上曾有抵制“日話”的倡議和行動,這是近年來很多抵制日貨的人根本想不到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並非“日貨”,而是日本的語言文字——“日話”。
比鄰而居的中國與日本聯系密切。隋唐時期,日本以中國為師,日本文化至今融匯著大量中國文化的因子。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街頭巷尾、廣告銘牌,隨處可見的漢字,就是日本早年學習中國的顯著證據。近代以來,中國敗於日本。孫中山、周恩來、魯迅、郭沫若等一大批有識之士以敵為師,東渡扶桑,學習先進的日本文化,而漢字書寫的日本詞語,則是近代史上中國學習日本的“副產品”。
如何將那些中國歷史上不曾見聞的新事物引介到中國,既需要開闊的現代眼光,也需要專業的文字翻譯。日本既有悠久的漢字使用歷史,又有早期“脫亞入歐”經歷,在這方面確有優勢。近代史上,在對中國的語言文字輸出方面,日本既是原創者,也是“二傳手”。
如同開放初期,國人對“日貨”的熱衷曾經匪夷所思,“錄音機熱”“彩電熱”,日本商品一度風靡城鄉。20世紀初,也曾出現一撥“進口熱”,那時熱的不是“日貨”,而是“日話”。輕狂少年、淺薄才子,言談話語之間,競相以賣弄日本詞語為時髦。“自日本移譯之新名詞流入中土,年少自喜輒之以相誇,開口便是,下筆即來,實文章之革命軍也。”有人題詩諷刺道:“處處皆團體,人人有腦筋。保全真目的,思想好精神。勢力圈誠大,中心點最深。出門呼以太,何處定方針。”每句都包含日本漢字名詞(《清稗類鈔·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