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李鴻章,或許就不會有這個城市,現在沒落得讓人心疼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清朝最會拍馬屁的人高士奇 連康熙都欣賞
甲午一役,大清帝國竟然被蕞爾島夷日本擊敗。整個天朝震驚瞭,三十餘年的洋務新政被日本人打得粉碎,同治中興不過幻夢一場。
戰爭帶來的不僅是傷痛,也是反思。天朝諸公自然會反思體制,反思改革,也會反思外交政策。鑒於對新興強國日本的恐懼,所謂“聯俄拒日”的外交思路逐漸形成。
原先政見並不一致的張之洞、翁同龢、李鴻章在聯合俄國,對抗日本這個選擇上竟然取得瞭共識。
《馬關條約》談判現場
1896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要舉行加冕典禮,以此為理由,向大清政府發出邀請,邀請中國派出祝賀使團。俄國人也看到瞭清廷欲結成同盟的念頭,故而有此一舉。清廷最初計劃派出的是湖北佈政使王之春,一位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級別的官員。
俄國方面有締結盟約的預謀,所以對這個級別的官員不感興趣,他們需要的是能拍板的人!在俄國方面的幹涉下,清廷隻好再次請出李鴻章,這位此時聲名狼藉,但又忍辱負重的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