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的出洋留學夢與故宮珍寶流失
文章分類:清朝
歷代流傳的法書名畫是我國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古代藝術傢智慧的結晶,代表瞭我國獨特的藝術傳統、審美趣味和民族氣質。在封建統治時代,法書名畫是各朝統治者內府收藏的重要部分,同時也被民間收藏傢永世珍存。清代皇傢對法書名畫的收藏是繼北宋徽宗宣和內府後的最大一次集中。乾隆六十年,清皇室所藏書畫數量已蔚為壯觀,計有萬餘件之多,存世的唐、宋、元書畫幾乎網羅無遺,近2000餘件。至清末,國傢內憂外患,這些國寶遭受到幾次空前噩運, 或消亡,或毀壞,還有許多離開瞭祖國,散佚於海外。一次是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入京,將圓明園付之一炬,所藏書畫200餘件不是 被焚,便是被劫,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卷》被英國軍官劫往倫敦,1903年為大英博物館收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進入皇宮,宮內 書畫再遭劫奪,損失更為嚴重。及至1912年,清帝遜位,末代皇帝溥儀又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後來在東北散失。這裡主要記述溥儀於紫禁城小朝 廷中盜運書畫古董的經過以及文物流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