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則徐到嚴復:陰差陽錯的民族英雄和陰差陽錯的思想傢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乾隆寵愛,後世淡忘
1、
為瞭尋訪兩座墓,我不遠千裡,從成都來到福州。入城時,下起瞭淅淅瀝瀝的雨。暮色中,遠遠近近的燈把大大小小的榕樹映得一派蔥綠。對我而言,這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然而,這座陌生的城市卻給我一種莫名的親切。我知道,這親切是因為這座城市的人――不是此刻我迎面看到的那些陌生的面孔。
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我並不認識其中任何一位。而是一群已逝的人。一個世紀乃至更長時間之前,他們就生活在這座負山面海的城市,他們畢生的行狀,早為中國人所熟知。這些人隨手就可舉出一大串,他們是: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紓,林覺民,薩鎮冰……
可以這麼說,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乃是福州人的世紀。那是一個古老帝國從天朝大國的迷夢中,被船堅炮利的“夷人”敲響喪鐘的時代。1842年,隨著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偏處一隅的福州,突然成瞭不得不向西方開放的五個口岸城市之一。這座原本無足輕重的城市,率先迎來瞭眾多高鼻深目的洋人,以及他們身後滾滾而至的西方文明:從火器、戰艦的制作到對上帝的膜拜,再到令東方中國茫然失措的另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
我要尋訪的兩座墓的墓主,他們一個與福州成為通商口岸直接相關,甚至,可以說正是他那百折不撓的挽狂瀾於既倒的努力,才使得他悲憤地看到,他所憎恨和蔑視的夷人,帶著勝利者的微笑,出現在他的桑梓之地;他們中的另一個,則是在洋人已全面進駐福州十多年後才出世的。那時候,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已然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