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以建:再評楊義老子莊子論語還原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中國古代六大超凡脫俗聖人,兵聖孫武第三,孔子居首
● 李以建 9. 楊義比較帛書《老子》甲乙兩本字詞的異同,以他認為較為規范化、準確化的乙本作為《老子》經典化的標志。但對簡帛文獻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寫本的歧異涉及眾多因素,如異體字、通假字、同音字、方言字、俗字、繁省字、錯抄、有意無意之誤讀、抄寫時地等。楊義所列舉的甲乙兩本中所謂“標準的”和“不標準的”的對應字,許多都是通假字,如“甫”和“父”,“玄藍”和“玄覽”,“聲”和“聖”,“禺”和“愚”等,這些都是簡帛寫本中常見的現象,不能用為經典化的證據。乙本無分章符號,甲本一部分有清楚的分章符號,而後來的傳世本幾乎皆分章,雖然章數有出入;光是此點,就可推翻楊義關於乙本較為規范化、經典化的斷言。
到目前為止,司馬遷所撰四百多字的《老子列傳》仍是最為完整的有關老子和《老子》一書的史料,然而這一傳記無一句不引起後代學者的爭論。上世紀一群精通古史的學者們用瞭五十多萬字就此展開爭辯《古史辨》第4及6冊),結果仍未能得出多少實質性的一致結論。楊義以短短65頁文字解決瞭有關老子和《老子》一書的所有難題,其“大傢手筆”固然讓古史辨學者們自愧不如,但遺憾的是楊氏的“新創”解答一個也未經過嚴謹的學術論證,全部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