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以後各朝國庫存銀是多少?最高和最低時相差八百倍
文章分類:清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勞累一生的雍正帝駕崩,第四子弘歷繼位。雍正從康熙晚年的困境中接過大位,歷經十三年的艱苦改革,讓大清朝重新煥發瞭新氣象。
康熙去世的時候,大清國庫之中存銀僅為八百萬兩,而雍正去世時,大清的國庫存銀為六千萬兩,而這個數字在乾隆朝再一次被刷新。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乾隆朝之後,國庫的存銀情況。
清代中央財政結存最高的一年,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據戶部銀庫黃冊統計,這一年的財務數據為:舊管,7466萬;新收,1811萬;開除,1095萬;實在,8182萬。
按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四個名目,合成“四柱”。四柱清冊為大清傳統會計法,創立於唐代,沿用至清末。用現代會計術語,四柱分別相當於期初結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與期末結存。
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多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攢下八千餘萬兩銀子,交出瞭一份漂亮的財報。誰能想想到,再過七十餘年,國庫裡的實在銀兩竟比不上當初的零頭。且看是如何敗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