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綽號為啥叫 “曾剃頭”,看看他攻下南京後屠城,有多血腥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是否與明朝有關?
屠城,古代勝者對戰敗方的懲罰形式之一。人們印象中,這種形式的報復行動應該存在於遙遠的古代,可近代就發生瞭慘烈的屠城事件,最有代表的是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都城,進行的屠城事件。
1863年,曾國荃率領湘軍攻陷瞭雨花臺,湘軍水師也進入護城河,南京被湘軍死死包圍著。太平天國這次是難以回天瞭,次年六月,洪秀全病死,李秀成輔佐年幼天王洪天福貴,拼命死守瞭一個半月。南京城墻尤其堅固,眼看死攻死傷慘重,湘軍在靠近太平門附近的城墻根下挖掘地道,埋設炸藥。1864年7月19日清晨,隨著連續不斷的爆炸聲,堅固的城墻被炸開瞭一道二十多丈長的口子,湘軍蜂擁而入。
曾國荃部攻陷天京,頓時“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繁華的古都南京頓成瓦礫。同時,湘軍也再次大開殺戒,“沿街死屍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曾國藩上報說:曾國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內“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這實際上是三天就屠殺瞭十餘萬南京居民。湘軍亦以“大索”為名,從上到下,每一個人置備一個大竹筐,搶到錢財就往竹筐裡裝。同時亦大肆在城內外進行野蠻的屠殺。據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關於對湘軍屠城的記載,“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