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楚王鼎與東漢陽燧的罕有
古代青銅器是天津博物館重要館藏之一。無論是堪稱國之瑰寶的青銅重器,還是揭示度量衡發展的量器、衡器,亦或是自成體系的銅鏡,都是天津博物館藏古代青銅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博物館藏古代青銅器尤以西周太保鼎、戰國楚王鼎、西周夔紋銅禁等青銅重器為國內外所關註。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是出土楚銅器中的重要代表。該鼎鑄對稱的雙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佈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瞭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興起於荊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諸侯國,其國君為熊氏。楚國都邑曾幾經遷徙,公元前241年,楚王考烈為避秦國威脅,將都城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經歷考烈、幽、哀、負四王,於公元前223年被秦將王翦所破,楚亡。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傢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有人說是被大水沖開,也有的說是被當地的保甲帶人挖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瞭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藏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瞭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