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青花瓷器清晚期的風格特色
文章分類:清朝
道光1821~1850)在位期間,爆發瞭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中國社會從此步入半殖民地歷史時期。國勢衰微,社會瓶動蕩,制瓷業的生產規模驟縮,官、民窯的產量和質量都明顯下降。因而道光青花器可明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尚存一息乾嘉餘韻,官窯器中規中矩;到瞭後期多粗俗,已少有精品。
【器型】
早期的器型保持嘉慶時的風格,之後漸由規整趨向笨拙,折角處的線條多顯得生硬,器身比例失調,民窯器尤甚,漸現晚清造型特征。器物造型大多沿襲乾隆舊制,常見的有天球瓶、玉壺春瓶、葫蘆瓶、直頸瓶、賞瓶、燈籠尊、棒槌瓶、梅瓶、花盆、花觚、膽瓶、罐、燭臺、魚缸、爐、洗、鼻煙壺、盤、碗等。
【胎釉】
胎土淘煉欠精細,胎質粗松,胎體厚薄不勻。琢器的胎骨較厚,民窯尤為突出。圓器的胎骨稍薄,胎質較為細白。釉色少數白中泛青,以粉白為多。胎釉結合差,有的施釉不勻,釉表有明顯的水波痕。民窯器釉層較為厚潤,含較多氣泡。前期青花的色調與嘉慶時相近,藍中帶灰,呈色較穩定,雖不鮮亮,卻淡雅宜人,沒有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後期青花色調有的不夠深沉而有飄浮感。藍中泛灰是主要特征,缺少亮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