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軍事化時代的文人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下落 如何從宋慶齡遺物中發現
【許紀霖推薦語】汪精衛被視為現代中國歷史當中的秦儈和石敬瑭。令人成謎的是,這樣一個在晚清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詩句、舍身刺殺攝政王的同盟會英雄,如何到瞭晚年成為遺臭萬年的大漢奸?對於汪精衛而言,二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內在邏輯?以往的汪氏研究,不是訴諸於歷史道德的批判,就是純粹客觀的史實鋪陳,這個謎一直沒有解開。近日我讀到年輕學者李志毓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讓我眼睛一亮。作者以女性細膩的眼光,將一個活脫脫的汪精衛展示在讀者面前。這位在破落傢庭中成長起來的舊式文人,為革命的激情所感召,走上瞭絕望的暗殺之路。他內心要成就的,隻是與國傢化為一體的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他不可抑制地自戀,迷戀自我的犧牲,相信自己那種救贖式的犧牲,不僅可以拯救同胞於血火,而且可以實現個人之成聖成仁。然而,這位權傾一時的文人政治傢,骨子裡是一個虛無主義者,隻有宗教般的獻身熱忱,缺乏堅定的、明確的價值信仰。表面上為國傢赴湯蹈火,其實愛的隻是他內心的幻影。更要命的是,作為一位政治人物,缺乏必要的政治現實感,更無對世界大勢的準確判斷力。他對自己的政治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