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起兵,28歲登基,一言不慎開國皇帝劉秀竟然葬在黃河灘上
文章分類:東漢
天地史話
有悖風水之說的皇陵
在洛陽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後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後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縣)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英主,他親執權柄,以柔道治國。
然而這樣一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面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這樣佈局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馬虎。
可是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有悖於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