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諸多文豪名臣為何都反對王安石變法?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文豪也不坦蕩,一代文豪歐陽修誣告北宋名將狄青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方官員現在玩的這套把戲,看來在我們國傢是源遠流長。王安石也清楚這一點,他在針對當時時弊提出的各種變法中,就考慮到瞭這些新法在實施的過程中,會被一些基層官員篡改,因而在新法中加進瞭不少限制。
比如青苗法,明明是規定在青黃不接之際確實是有困難的農戶,在自願的前提下向官府借貸,並明文規定地方官員不得“抑配”,就是說,地方官員不得為瞭搞政績工程或為瞭那二分利息而強迫老百姓借貸。
又如均輸法,目的是由政府派出專門的官員,按國庫中的需要,就近去采購貨物,不再由地方直接上貢。反對變法的蘇東坡就指出,均輸法給瞭一些官員特權,有人為瞭能把貨物賣給官府就會去行賄他們。
價格由他們訂,他們為瞭中飽私囊也會把價格抬得比老百姓的高。果然,再好的政策一落到貪贓枉法的一些地方官員那裡,都會被曲解,被鉆空子,被利用。就如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的決策一樣,在讓祖國經濟騰飛的同時,一些從骨子裡就壞透瞭的大小官員,置法律於不顧,也置自傢的身傢性命於不顧,大鉆改革開放的空子,不顧一切地貪贓枉法,以至罷瞭那麼多,判瞭那麼多,殺瞭那麼多,但還是有人不顧死活地繼續往貪贓枉法的地雷陣裡跳。因而在改革開放之初,引起瞭一部分同志對“改革開放是姓社還是姓資”之類的疑問。這種情況在王安石那裡表現得更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