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後 大臣們如何換瞭種說法來罵李鴻章?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乾隆皇帝的愛情,比影視劇裡的更加癡情
在海陸兩個戰場全線潰敗後,與甲午戰前一邊倒的主戰輿論相比,大清朝堂上的官員相對收斂瞭很多。因為許多人這時才發現,李鴻章之前一直消極避戰,並非是他老李想擁兵自重,而是真的打不過日本這個“蕞爾小國”。
大戰之前,天下人都痛罵李鴻章,罵他怯戰、通倭、漢奸、國賊;大戰之後,天下人仍然痛罵李鴻章,不過他們卻換瞭種罵法。
比如,現代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爺爺,後來升任瞭湖南巡撫的陳寶箴,就對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屈辱求和一事極其不滿。李鴻章從日本歸國後,當時有人言道,太後可能會恢復李鴻章的直隸總督之職。陳寶箴聽聞後道,“李公朝抵任,吾夕掛冠去矣。”意思是如果他復任,我立馬辭職。
這實際上也代表瞭當時群臣的主流看法,所以即便慈禧維護李鴻章,也不敢犯眾怒,隻能將李鴻章投閑置散瞭幾年。
在談到為何如此痛恨李鴻章時,陳寶箴說,“勛舊大臣如李公,首當其難,極知不堪戰,當投闕瀝血自陳,爭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聖聽。今猥塞責望謗議,舉中國之大,宗社之中,懸孤註,戲付一擲,大臣均休戚,所自處寧有是耶?其世所蔽罪李公,吾蓋未暇為李公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