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北伐有哪些影響?桓溫三次北伐帶來什麼後果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東晉女子褚蒜子:歷6位皇帝3次垂簾聽政。
桓溫北伐有哪些影響?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於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瞭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餘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桓溫北伐,為其帶來極大聲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後,桓溫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請遷都洛陽,並讓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雖然當時洛陽正受前燕所攻,僑姓士族更加是不願放棄南方北歸,但因朝廷畏懼桓溫,竟然沒有人敢首先出言諫止,而隻有孫綽敢上疏反對。當時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勸止桓溫,可見桓溫在當時的威望極高,足以動搖朝廷。然而,桓溫北伐其實得不到舉國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將乘阻以敗其事。”第三次北伐大敗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隻仍因其權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棄外討增加名望,轉而對內行廢立,於是桓溫在太和六年(371年)廢黜晉廢帝,並且誣陷武陵王司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勢比皇室更盛。然而,始終因為此敗,桓溫無法達成其篡位計劃,始終受制於王坦之和謝安等士族人士。桓溫大敗後,北伐之事亦再沒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