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分封的異姓王都是怎麼死的,下場最好的為何是他!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知道蘇武?知道陳湯?可這位,你更應該知道
大傢都知道楚漢戰爭期間,弱勢的漢王劉邦為瞭聯合各路諸侯共同對抗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天下並未平定之時就開始封官許願。垓下之戰項羽敗亡後,劉邦為瞭兌現自己的承諾對異姓諸侯王進行瞭重新調整,總共有七大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淮南王英佈,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梁王彭越、韓王信、趙王張耳。這七人可以說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瞭赫赫戰功。那麼按照楚王韓信的說法,“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七大異姓王都是怎麼死的呢?誰的下場最好呢?
據史籍記載,漢初的七大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超過瞭漢王朝實際統治面積。這些異姓諸侯王連城數十,多者一百多縣,少者也三四縣,其所占區域甚至較漢之直轄郡縣還多。並且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專制一方。名義上雖為漢之藩臣,實際上是各自為國。所以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對劉氏的漢王朝是嚴重威脅,必須解決之。因此,漢高祖及其統治集團從前202年至前196年,先後解決瞭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佈、韓王信。異姓王中唯有長沙王吳芮因勢小不構成威脅而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