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帝國“錢荒”:袁世凱一連串的救市妙招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年輕時的袁世凱資料圖)大清特色的資本主義,或許是世界上最為糟糕的一種資本主義。當沒有規則的“市場”失靈、沒有規則的“市長”缺位後,一場“錢荒”洶湧而來,信用的堤壩徹底崩潰,流動性泡沫紛紛破滅。剛當上疆臣領袖的袁世凱該如何應對?
一場大規模的“錢荒”,席卷瞭京津地區。
因為貨幣供應嚴重不足,京津地區的主幣,使用的是所謂的“銀錢票”——錢莊在沒有準備金基礎上任意出具的票據;而輔幣,則大量使用竹片、洋鐵皮和紙條,以供找補。
市場一片混亂,“商旅聞之而裹足,百物聞之而騰湧。究其流極,外埠貨物停發,票號匯兌不通。”
1902年,43歲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繼李鴻章之後的“疆臣領袖”。他很快就發現,自己要面對的首要敵人,已不是扛著梭標大刀的義和團,也不是扛著毛瑟槍的八國聯軍,而是“錢荒”。
畸形的“手”
這場“錢荒”,直接起因是義和團-八國聯軍大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