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為什麼投降派都是當地人?主戰派魯肅說出瞭原因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曹騰——生前為太監,死後為帝王
既然是戰爭就免不瞭抵抗和投降,拼死抵抗往往被認為是忠貞之士,投降往往被認為是軟骨頭。漢末三國時期,兼並戰爭頻繁,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魏國屬於權臣篡權,蜀吳兩國則不然,兵臨城下之際,君主總要在抵抗和投降之間做出選擇,文臣武將們則分成抵抗派還是投降派,爭論不休。
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入荊州時,荊州士族蔡瑁與蒯越共同脅迫劉琮降伏曹操。赤壁之戰爆發前夕,張昭等人勸孫權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公元263年,當曹魏大軍打過來的時候,譙周為首的益州派勸劉禪開城投降。280年,晉軍抵達建業,當時吳國還有20萬大軍,吳主孫皓卻在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等人勸告下投降。
仔細分析,這些投降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當地的土著士族。按說,這些人應該拼死保衛自己的地界不受侵犯,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呀。為什麼他們主張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