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能復國滅吳,真的隻是靠忍辱負重嗎?
文章分類:春秋
文/瓦西裡
春秋末期,長江中下遊的吳越兩國爆發瞭延續30多年的爭霸戰爭。期間,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伐吳,卻被吳王夫差打得大敗,不得已屈膝求和,眾所周知,勾踐忍辱負重,最終回到越國,積蓄力量,看準時機滅掉瞭吳國。
但是,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復國滅吳,靠的絕不僅僅是忍辱負重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後的一系列正確的謀略和決策。
策之一,假癡不癲,設計脫身。
勾踐戰敗之時,為保全越國不被夫差吞並,派出能臣文種前去議和,盡管吳國老臣伍子胥竭力反對,但吳王夫差還是被文種說動,同意瞭勾踐的求和請求。
隨後,勾踐將國傢托付給文種,自己則成瞭吳王夫差手下的奴仆,勾踐不僅要為夫差做勞役,還要經常忍受夫差的百般羞辱。但是,勾踐從來不露慍色,做起苦工毫無牢騷,對待吳王更是百依百順,儼然一副卑賤下人的模樣,驕橫自大的夫差也逐漸對勾踐放松瞭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