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恭忠:青年孫中山的革命想像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的孫中山研究,一直存在著把孫中山教條化、符號化,甚至神化的傾向。以對青年孫中山的研究為例,研究者多追隨他自己的說法,以成年孫中山的形象,來投影其青年時代,而對於他的言行中顯露出的青年時期特有的行為、心理特征,則多所忽視,甚至極力將之掩蓋、神化。於是,在眾多史傢筆下,青年孫中山都呈現為大義凜然、目標明確、志向堅決的革命傢形象。這種臉譜化而又不無漏洞的形象,在事實和邏輯層面上既存在先天不足,註:比如,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這一舉動,究竟意味著什麼?青年孫中山到底是革命傢還是改革傢?這些問題尚待解決。2001年2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在《近代中國》雜志第141期發表長文《革反與革進並行:論孫中山先生早年改造思想之形成(1885-1895)》,試圖依據孫中山日後的說法,對青年孫中山思想中的暴力革命與和平改革成分加以調和:“從孫中山一生的事業以觀,革命二字實包括革反與革進兩方面。茲引孫中山對劉成禺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