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性之復雜,其實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象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一代詩人白居易官場情場傢庭連連失利
提起李白,我們都知道他是“詩仙”,一提到“仙”,我們總會感覺不食人間煙火。其實,李白遊自己的世俗追求,更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喊出瞭千百年來受壓抑的知識分子的心聲。那麼,李白是不是真的不願意“摧眉折腰事權貴”呢?縱觀李白的經歷,我們會發現答案是否定的。
像其他讀書人一樣,青年時期的李白對讀書做官充滿強烈的渴望。在當時,科舉是走上仕途的重要道路,有些人認為李白是飛越科舉制度的,甚至說李白鄙視科舉制度,這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源於對唐朝科舉制度的不瞭解。最近,一篇名為《李白也是乖學生政治生涯也從科舉考試開始》對這個問題作瞭準確的說明,文章中說:“據《唐摭言》、《唐音癸簽》等許多唐代典章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實行的‘兩條腿’走路,一是人們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縣、州府)、道至中央禮部層層考試,有時由皇帝拍板。這種考試雖顯得有一點公開、公平,但內容繁雜,關卡多多,錄取的人數極少每年能進京參考的有七八百人,被錄取者僅20人左右),遠不能滿足泱泱大唐治理國傢的需要,才能出眾的士子不願在此蹉跎歲月,而是選擇‘制舉’的形式作為入仕的捷徑。制舉,是唐代主要的科舉考試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詔考取非常人才,參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薦給皇帝,由皇帝面試後一錘定音。一年可開考數次,人數不限,曾出現萬人參加制舉考試的盛況。參加制舉須有三個重要條件:一是有特別才能,二是有重要人物推薦,三是所具備的特長適合皇帝的口味喜好。李白正是具備瞭這三點並按章循制、身體力行而一登‘龍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