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五百羅漢圖》題跋
文章分類:南宋
你也會想看的:辛棄疾的劍和稼軒居士的詞,南宋的一曲悲歌!
羅漢崇拜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羅漢”全稱阿羅漢)是原始佛教那些親聆佛陀說法,而證得“有餘)涅盤”者的稱號。大乘佛教興起後,倡導奉行“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普度眾生”的菩薩道,從而認為“羅漢”僅為“自覺自度”的“自瞭漢”,不夠究竟的小乘佛法,帶有明顯的某種貶低色彩。然而,在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妙法蓮花經》中卻提出“會三歸一”的觀點,認為無論是“聲聞乘”之“阿羅漢”果、“緣覺乘”之“辟支佛獨覺)”果,還是“菩薩乘”之“菩薩”果,最終都會歸於“一佛乘”,即成就為“佛”果。由此,也就是還生活在世間的,瞭斷瞭塵世煩惱的,確立瞭清凈梵行的,看破瞭生死的,不再受後有來生)的覺悟者——佛。
於是,在中國佛教文化中,信眾們就根據一些佛經中對“羅漢”的推崇,特別是對“羅漢”各種神通的描述等等,結合本土民間信仰,逐步出現瞭對“羅漢”的崇拜。且通過圖畫、刻石、塑像、贊頌、小說、評書、戲曲等藝術形式,廣為傳播,形成為中國佛教文化中的一個亮麗特色。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所出現的“羅漢”數量,也在不斷地增長,從四大羅漢到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最終到瞭五百羅漢,以與相傳中的佛陀有五百弟子之數相合;而其描寫的“羅漢”形象,也越來越多樣化、本土化、生活化。使人們從姿態各別、神情各異的“羅漢”形象中,去體悟人生,覺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