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並非功高蓋主也不是非死不可,為何呂後對他處之而後快!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歷史上唯一沒有發現王陵所在的古王朝
韓信的死,歷來被視為一大冤案,其死因通常被認為是,功高震主而引起瞭劉邦的猜忌,於是兔死狗烹成瞭必然的結局。
不過,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
1.韓信之死
歷朝歷代,皇帝屠殺開國功臣的行為是一種常態,其中,武將被斬殺的比例遠遠超過文官。道理不難理解,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皇帝自然對掌握軍隊的武將最為擔憂。
武將的功勞越大,威望越高,對於新王朝來說,他潛在的威脅就會越大。為瞭政權的穩定,皇帝越想除之而後快。
漢初的武將中,韓信的軍功第一,而且遠超其他人。從最開始的暗度陳倉占領關中到最後的垓下之圍消滅項羽,劉邦的每一次重大勝利幾乎都是韓信的功勞。其情形正如北宋司馬光所言,“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如此的功勞,自然引起劉邦的猜忌:一旦韓信有心造反,那天下還能是劉氏的天下嗎?因此,為瞭新生王朝的穩定,劉邦不得不除掉韓信。
於是便有瞭這一幕: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後聯合蕭何騙殺於長樂宮之中,時年僅35歲。其後,朝廷以謀反的罪名將韓信三族全部夷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