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死亡觀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司馬遷:《報任安書》)
對任何敏感的思想傢來說,死亡,特別是人的死亡,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大問題。人類理性意識覺醒的一個令人遺憾的副產品,也許就是發現:人類可能是這個地球上唯一在死亡之前就意識到自己必死的動物,這為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其精神產品塗上一層抹不掉的憂傷底色。對死亡問題的意識、反思與應對,也許是人類一切精神生活的起點,它的核心任務之一,一切宗教服務於此,並受惠於此。中國古代思想傢中,如果說孔子有意識地回避瞭這一問題,莊子則毫不客氣地又將它端到桌面上。
莊子快要死瞭。弟子想厚葬莊子。莊子說:“我把天地視為我的棺與槨,把日月看作為我陪葬的雙璧,將星辰當作為我陪葬的珠寶,當世間萬物理解為我的殉葬品。為我陪葬的東西還不夠完備,還能比這更豐富的陪葬嗎?”弟子說:“我怕天上的烏鴉、老鷹吃瞭你呀!”莊子回答:“露天會被天上的烏鴉、老鷹吃掉,埋在土裡也會被螻蟻給吃掉。從烏鴉、老鷹嘴裡搶來又送給螻蟻,何以如此偏心?”(《列禦寇》)
喪禮(即“兇禮”)乃儒傢禮儀中的重大節目,這一節目中包括瞭諸如依血緣親疏關系如何穿喪服、如何哭喪、如何發喪等一套細密、專業的知識與規范,誰違反瞭它,就可能被指責為不孝,在社會輿論中就會處於不利位置。莊子對自己未來屍體安排的意見,在儒傢乃至今人看來,可謂驚世駭俗,甚至大不近人情。莊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神仙傢思想盛行,上層社會悉心處理自己的遺體以便能讓自己的靈魂升入天堂,重享人間諸樂。然而,哲學傢均當是理性主義者,用理性的眼光(今天的說法叫“科學的角度”)徹底地推想人類遺體的最終結果,也隻能大致如莊子所言。莊子又是個道傢思想傢,道傢的核心理念乃是“道法自然”,即依天地之本然。這種天地之本然用當代生態學語言解說便是:天地間有一條自相循環的能量之流,或是食物鏈。萬物相食,也隻有允許相食,天地間的能量才能流動,方可循環。人類自惜其遺體便是人為阻斷瞭這種能量之流,依道傢觀念這是不應當的;準科學之分析這也是徒勞的。一旦死亡,人類的遺體與萬物之遺體一樣,無論人類使盡千般聰明,萬種能耐,最終的結果還是《聖經》上那句話:“你源於黃土,必歸於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