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包拯:北宋名臣包拯為何一生鮮有朋友?
文章分類:北宋
導讀:讀包拯事,總有幾個疑惑:一是他為什麼鮮有朋友;二是他彈劾張方平的上疏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三是他為什麼不笑。史書裡記他平生不寫私人信件,沒什麼朋友,與親戚也不往來。他流傳下來的文字,隻有早年的一首短詩和晚年的一篇傢訓,其餘全是奏議。
包拯(999-1062),字希仁,漢族,北宋廬州(今合肥)人,天聖進士。累遷監察禦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
網絡配圖
古往今來知名度最高的官員:一個真實的包拯
他是古往今來知名度最高的官員,是黎民百姓呼喚清官與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體現秉公執法、一身正氣的精神力量……他被後人演義成無所不能的超人,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間最具號召力的代表公平與正義之化身,他的影響力遍及海內外華人世界。本文和大傢一起撥開歷史煙霧重重的文字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