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的“強迫教育”是怎麼幹的,為何民間這樣評判他
在山西老一代人的成長經歷裡,尤其是忻州市五臺一代,一直有“閻錫山,灰拾翻,搬瞭神像立學堂”的順口溜,用此說閻錫山時期,因為教育,閻錫山做瞭許多別人難以想象的事情,甚至將人們一直敬拜的寺廟和神像都進行瞭改造,這在那個時期,被許多人所不理解,甚至認為有些出格,冒天下之大不韙。那麼具體在教育方面,他到底怎麼做的,達到瞭什麼樣的效果呢?
閻錫山自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青年時期赴日留學,不斷接觸外國先進文化經驗,使得他從思想和認識上,都受到瞭西方的影響。為何西方文化先進,社會發展飛快,不斷瞭解外國文化並對比,他認為教育首先是一個大問題。從閻錫山任山西省長前,他就將教育任務提上日程。正如他的格言中總說,當兵、納稅和受教育是國名的三大基本義務。
1919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在太原召開,閻錫山在會上表示,人民群眾現在正處危險地位,是因為政治程度一直超越教育程度,要改變這一現狀,唯有全力發展教育工作。上瞭學,有瞭知識,一切都會發生改變。後來,他在山西開始積極推廣國民教育,為讓民眾都能接受,並配合,閻錫山特別說明,隻要是為人父母者,無論傢庭條件如何,必須讓子女上學,這是每個父母的義務,這是義務教育。為進一步講清道理,提升未來教育高度,閻錫山結合國傢命運再次告給民眾,要是民眾一日不明白,那麼一直要受到外界國傢的欺負,這和在鄉下,要是一傢人不明白教育,那麼他就會受到別的村民欺辱的道理是一樣的。道理講瞭,但還不一定效果好,還需要政策上去配套,閻錫山下令,誰要不上學,首先要處罰他,不過還不是一罰瞭事,罰瞭他還得上學,不容任何理由存在。就因此事,當時不解民眾較多,大傢將此說成是“強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