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為何悲劇命運?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秦朝十大酷刑,李斯死於第四種,商鞅死於第七種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傢、改革傢,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傢,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最為全面、最為徹底也最為成功,但因觸動瞭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而為自己的悲劇命運埋下瞭伏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嬴駟,也就是秦惠文王繼位。同年,秦惠文王當太子時的老師公子虔誣陷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自保並攻打鄭縣今陜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作為一個改革者、政治傢,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商鞅變法的效果極其明顯,《戰國策》稱贊商鞅變法的效果:“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商鞅變法使一個落後的弱小的秦國,變為一個強國。為秦後來統一中國奠定瞭政治、經濟、軍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