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蔣經國謀求兩岸統一的臺前幕後
蔣介石與毛澤東相繼辭世之後,統一祖國的歷史責任便落在瞭他們的繼任者蔣經國與鄧小平這一代人身上。蔣經國與鄧小平是昔日蘇聯留學時的同窗,鄧小平比蔣經國大6歲。
一.鄧小平頻出先手,蔣經國無奈接招
在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對蔣是頻頻示好,而蔣則是小心瞭再小心,謹慎瞭又謹慎。鄧小平認為統一後兩岸會有偉大的前途,而蔣對統一後臺灣的未來充滿疑慮。蔣經國曾對《紐約時報》記者說,與中接觸是自殺行為,和大陸的任何妥協都可能引發強烈的波動甚至動亂。
1975年,鄧小平下令開釋國民黨囚犯,並且允許他們決定自己是留在大陸還是返回臺灣。與大陸的坦蕩相比,蔣經國則疑慮重重。為瞭防止大陸滲透,臺方做出的回應是:1950年以後反攻大陸被俘的人員,才可以考慮回臺定居。在這樣的規定之下,10位獲釋後取道香港、準備前往臺灣的前國民黨將領進退兩難,無奈之下有人在香港自殺。這一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鄧蔣雙方在統一問題上的性格與態度。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大陸宣佈停止自1958年以來持續瞭20年的對臺炮擊。臺辦向臺灣、東南亞、全世界的華人親友發動信海攻勢,呼籲兩岸修好。面對海峽對岸的和平聲浪,蔣經國另有所思。多年的敵對與仇視使他對大陸的態度轉變感覺突然而又不適,他需要時間觀察大陸的真實意圖。他得出的結論是,不能與中共談判,但對大陸的和平攻勢也不能隻守不攻。他認為,臺灣的現行大陸政策不夠積極,沒有創意,必須想辦法擺脫劣勢和守勢,掌握兩岸關系的主動權。在這樣一種指導原則之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思路逐漸浮上臺面,國民黨十一屆全會上首次提出瞭“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