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試卷,難倒瞭考官歐陽修,卻成就瞭文壇千載佳話
文章分類:北宋
唐風宋月原創
蘇軾成為公眾人物,最初是因為他的文章。
仁宗嘉祐元年1056)七月,蘇軾兄弟參加瞭開封府解。榜出,袁轂第一,蘇軾第二。蘇軾本來是四川人,卻參加瞭開封府解,顯然,其中一定有其父親運作溝通的艱辛。不管其中有什麼貓膩,蘇軾都成瞭史上最牛的“高考移民”。歷史告訴我們,考試制度在於得人,少些清規戒律可能更有益。
嘉祐二年,文壇領袖歐陽修權知貢舉。蘇軾兄弟試於禮部,這年的策論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僅用六百餘字就闡述瞭自己一生所遵循的仁政治國理念:提出“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主張賞罰分明“有一善,從而賞之”,“有一不善,從而罰之”;但同時也強調“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獎賞有吃不準的地方要獎賞,懲罰有拿不穩的地方就不要懲罰。在蘇軾看來“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賞重瞭“不失為君子”,而罰重瞭“則流而入於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