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書集註》的文化意義
《四書集註》是朱熹的主要著作。《四書集註》(通稱《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本書,連同《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合稱《四書五經》,被公認為中國最主要的文化元典。在文化發展史上,《四書》和《五經》相互聯系,代表著文化發展一脈相承、相互銜接的兩個時代。
孔子總結夏、商、周以來的歷史,收集整理《周易》、《詩經》、《春秋》等典籍,創建儒學。這些儒學經典著作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中遭到毀滅。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確定《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為《五經》。由此一直延續到隋唐,成為中國文化的《五經》時期。
東漢時期,思想文化界發生兩件大事。一是佛學傳入,二是道傢產生。這說明當時的思想理論發展滯後,滿足不瞭時代的需要。原始儒學回應不瞭社會思想需求和佛學的挑戰,日益邊緣化。
《四書》是朱熹確立的。《四書》說法始於南宋,有朱熹才有《四書》。《五經》不包括《論語》和《孟子》。《論語》在漢代不受重視,不過是小學的教材。而《孟子》在北宋之前也是不受重視,甚至連經書都不算。朱熹認真研究《五經》,認為《周易》主要是卜辭,是占卜之書。《禮記》是禮儀制度的匯編;《尚書》與《春秋》屬於記載歷史的書;而《詩經》則是詩歌總匯。《五經》內容豐富而且龐雜,表達的意義不夠集中、明確,無法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朱熹重新選定文本,將《論語》、《孟子》和《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大學》、《中庸》合並為《四書》。“退《五經》進《四書》”,確立孔子思想的主導地位。《四書》的產生,使中華文化由“五經時代”發展到瞭“四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