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聚焦 | 從蘇軾到趙孟頫: 中國藝術史上 轉折的關鍵點
文章分類:元朝
你也會想看的:《中國書法》:出山為小草——趙孟頫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與趙孟頫生活的年代相去不遠,他們都曾是當朝的重臣,都是詩、書、畫全能的大傢。然而,他們又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中,由於迥然不同的性格,造成瞭他們不同的命運與人生遭遇。然而,在他們的內心中卻似乎又具有多重的一致性:這兩位前後相差二百多年的士大夫竟是以幾乎相同的觀念與實踐,影響和帶動瞭中國藝術的變革。
元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軸》
74cm×36cm 南京博物院藏
兩種命運,一樣心緒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學傢之一,位列“唐宋八大傢”,其詩詞、散文、書法都達到瞭當時的最高峰。他聰明早慧,未滿20歲便已名重京師,但因一生與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磕磕碰碰,加之為人“賦性剛拙,議論不隨”,因此歷經宦海沉浮,成為整個宋代命運最為坎坷的文人士大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這首悼亡妻詞或許也道出瞭蘇軾在屢遭貶謫後中內心的淒楚。但在蘇軾的性格中更有一份天生的樂觀,使他能夠以“萬裡歸來年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曠達境界應對苦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