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鄧艾滅蜀漢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瞭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艾指揮,主要任務是正面進攻薑維。第二路三萬多是諸葛緒帶領,去堵薑維後路。
形成夾擊之勢。都在隴西戰場上。還有十萬多大軍由鐘會帶領,主攻方向是進攻漢中。作為後援。父親是鐘繇。鐘會多才多藝。成為司馬昭心腹。鐘會有特點,就是本領大,野心也大。大軍兵權在手,覺得或許自己可以自創一片天地。劍門關前的僵持戰:漢中失守的消息傳到隴西,薑維知道漢中失守,是大間題。馬上撤出隴西戰場,率軍向東南轉移,到劍閣來堅守。這兒在四川劍閣縣附近。有一道山脈,劍門山,綿延上百裡。劍閣山脈南是面向蜀漢成都的緩坡,向北曹魏方向的是筆直的懸崖。從北要翻越,困難。以前是要通行閣道,就是棧道。懸空架起的棧道。劍閣的山勢,特別是北面的,組成瞭劍閣的名稱。到唐代設置瞭劍門關,成瞭天下雄關。薑維他們會合後,駐守於此。鐘會的十萬大軍前進不得瞭。他心想,我想借此機會撈一把,但是現在頓兵於險阻前,軍糧本不多,現在快完瞭。實在不行,撤軍吧。就在這時,有人來瞭解瞭困。就是諸葛緒。諸葛緒與鄧艾在隴西夾擊薑維,薑維退到瞭劍閣,於是鄧艾與諸葛緒追擊到瞭陰平郡。鄧艾在考慮,薑維的主力軍團,快速後退,被我們的主力吸引,後方必定空虛。從陰平有條小路,可以繞開劍閣,直插成都。所以就跟諸葛緒說,不如從這兒直插成都,一定可以成功。諸葛緒打起瞭小算盤,因為這條小路崎嶇,好幾百裡路長,萬一遭到阻擊,老命都沒,犯不著冒險。不過他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進攻成都不是朝中的指令,把三萬多人馬帶走瞭。前往劍閣與鐘會會合瞭。鐘會聽到匯報,鄧艾準備自己去成都。鐘會大喜。他想,鄧艾要是偷襲成功成都,自己會沾光。攻不下成都,插成都後,薑維也會從前線調主力回援,主力就會減少,也是好事。這是私字當頭。鐘會想,鄧艾可以為自己撈利益,還得利用諸葛緒,就上奏章,說諸葛緒畏縮不前。逮捕瞭諸葛緒,送到朝中問罪。三萬多人馬,全部接受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