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朝鮮(下)
袁氏監國:宗主權的加強和中日矛盾的激化
袁世凱粉碎甲申政變之時,年方25歲。由於他救出瞭韓王,英名遂傳播於朝鮮,甚至普通朝鮮民眾傢中,也為其設立神龕。有史籍指出,朝鮮甚至改變瞭一直以來奉明朝正朔的傳統當時朝鮮與中國交往,因為認為中原陷於滿洲夷狄,往往私下以崇禎皇帝祭日即甲申後多少年來計算),開始奉清朝正朔。一時間,袁世凱可謂極盡榮寵。
正當他得意之際,黴運也向他襲來。他暴得大名,引起同僚嫉妒,更為重要的是,日本在遭受重大挫折後,對袁氏懷恨在心,極力詆毀,反咬其挑起戰亂,一再要求清廷將其撤回國內處理。日本國內主戰論高企,法國則鼓吹日法聯盟,美國慫恿日本強硬,甚至英國也予以附和。雖然中日雙方主導者均傾向於持重處理,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各自壓制瞭國內主戰情緒,但袁世凱因處理甲申政變時一手遮天的做派,反成眾矢之的。袁立即展示瞭他的政治滑頭,采取瞭以退為進之法日後每逢大事也屢試不爽),他向清廷請假獲準,迅速乘艦回國,離開是非之地,以待時日。
甲申政變後,列強角力升級,朝鮮局勢愈發波橘雲詭。1884年冬,俄國密謀與朝鮮訂立《俄韓密約》,為瞭對抗俄國,英國探知情報後搶占瞭巨文島以示警戒,後在俄人保證無領土野心後退出。日本因為甲申失利而激起朝鮮反日情緒,也轉而傾向於鼓動清廷控制朝鮮以拒俄人。列強的種種行徑,不外乎是因為認識到清廷羸弱,比一個更為強勢的大國來占領朝鮮,更容易對付。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內部包括袁在內的少壯派對向朝鮮派“監國”大臣之議高漲,大院君也極力支持,但李鴻章則擔憂元朝教訓,加之各國掣肘,恐有進退維谷言易行難之勢,故既不願采取讓朝鮮中立之策,也不願意明目張膽地將朝鮮郡縣化或設置監國,而更傾向於采取加強幹涉朝鮮內政外交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李庇護的袁世凱得以東山再起,並被任命為駐朝“總理交涉通商”大臣,開始瞭他長達十年的駐朝生涯,以“通商”為名,行“監國”之實,對朝鮮內政外交進行瞭全面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