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同行相助 孫中山逃脫清廷魔掌 母校醫護人員今獻花紀念“師兄”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大洋網訊11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在他的母校、剛剛度過181歲生日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前身博濟醫院),醫護人員向孫中山塑像獻上鮮花,表達對這位“師兄”的敬意。
孫中山早年曾於廣州、香港兩地學醫,並在澳門、廣州行醫,以此掩護民主革命活動。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他的醫術究竟如何?恩師、後輩同行對此有發言權。廣州日報記者獲悉,在孫中山早期革命生涯的危難關頭,拯救他的不乏醫界同行和校友。
醫學生孫中山:曾建言破除男女隔幔而坐舊習
1886年秋季,20歲的孫中山經由喜嘉理牧師(Charles R. Hager)的介紹,進入博濟醫院附屬的醫學堂學醫,師從嘉約翰醫生。開始,他被安排擔任醫院的護理人員,大約有一年時間。據院史記載,“他聰明好學,盡心盡責。在工作過程中他有機會觀察到現代醫療方法的種種好處”。
當年的同學憶述:孫中山“年少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無事不言不笑,有事則議論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語。竹床瓦枕,安然就寢,珍羞藜藿,甘之如飴”。
當時的醫學堂全班有12名男生,4名女生。孫中山入校時,學費每年二十元,學生住院內哥利支堂十號宿舍。在校期間,先生開始閱讀包括《化學初階》、《西藥概略》、《割癥全書》在內的各種西方醫學書籍,親眼目睹瞭“開膛剖肚”的醫學手術,同時也在嘉約翰醫生的安排下成為博濟醫院的兼職翻譯。結合學堂上所閱讀大量醫學文獻,孫中山有感西醫對於治病救人之重要,革命思想開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