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弱國無外交”為李鴻章開脫嗎?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努爾哈赤為何殺驍勇多謀屢立戰功的長子褚英
作為第一代外交人物,李鴻章在清王朝江河日下,列強虎視眈眈的大變局中竭力掙紮,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盡管他能通過自身的謀略與手段在談判桌上使中國獲利,但也因時代局限與自身認知不足,簽約時自以為得計,卻為中國埋下諸多後患。他的條約生涯起步於《中日修好條規》,慘敗於中日《馬關條約》,病逝前夕還簽下《辛醜條約》,可謂成於外交,亦畋於外交。他留下的一系列條約也使其身後百餘年蓋棺未有定論。
如何評價李鴻章,分歧主要在其外交行為,尤其是簽訂《馬關條約》。由於此事,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大多認為李鴻章是個賣國賊;但最近20多年來,卻有論者特別指出李鴻章所處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弱的時代之一,在當時極為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李鴻章充其量隻能算是個誤國的人。
研究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果僅僅考察這一事件的當時境況,僅僅追究當事者的歷史責任,不從因果關系出發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考究,的確難以說明問題。如果以甲午戰敗與《馬關條約》的簽訂為一個時間點,往前追溯,則可發現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李鴻章“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主張和對日的妥協退讓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