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桃花鬥周公”的道教文化內涵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周文王姬昌,其實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桃花鬥周公》可以上溯到元代王曄的雜劇《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清代無名氏所著小說《桃花女》,全稱《桃花女陰陽鬥傳》,廣大羅浮人陳復正作,約成書於雍乾年間,其起因與結局皆與武當道教文化相關。該故事在武當民間很普及,搜集有多個版本其名稱不一,以“桃花鬥周公”統稱之),具有與元雜劇、清小說近似的情節單元。《桃花鬥周公》主要人物關系與沖突背後,表現瞭貴柔尚陰、陰陽和諧的思想與尊重女性、濟世救人的道德觀,有積極影響的一面。
道教“貴柔守雌”的思想。在《道德經》中,“道”作為宇宙萬物之本源,被喻為“天下母”、“天地母”,賦予其陰柔的特質與“生”萬物的德行。“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正是因為具備瞭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為喻也是女性的喻體),認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第8章)。在這裡,“柔弱”是一種態度與方法,而不是絕對的“弱小”。“柔弱”的方式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也”第78章),這是“道”以水給予人民的自然啟示;“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這是“道”以動物性給予人們的生命啟示。於是老子提出瞭“上善若水”第8章)的道德觀,以及“堅強處下,柔弱處上”第76章)和以“柔弱勝剛強”第36章)的處事方法。人們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第28章),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才符合“道”的要求。而最終追求的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的陰陽和諧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