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東林黨到底該不該負責,且看東林後人黃宗羲是什麼看法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駙馬犯下死罪,女兒跑去頂罪,朱元璋將女兒和駙馬都處死瞭
文/王逸風
明末清初出現瞭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幾個大思想傢。黃宗羲有一本書廣為人知,就是《明夷待訪錄》,此書對中國專制制度反思頗多。而黃宗羲另一本《明儒學案》,因為部頭太大,一般人很少瞭解。
《明儒學案》的撰寫,其初衷多半也和《明夷待訪錄》類似。《明儒學案》全書62卷,分17個學案,記錄瞭明代210位學者。對主要學者的生平、觀點加以紹介、點評,並摘錄瞭重要學者的文集、語錄,從而匯成為一部重要的學術思想史,也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學術史著作。《明儒學案》雖然是學術思想史,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瞭整個明代的歷史進程。
學案中所記的諸多儒者,在當時都是頗具影響的名傢,可算得是社會的精英。其中有不少儒者隱居鄉裡,著書立說,但也有相當多的儒者同時扮演著雙重身份——學者和官員。山林與官場的交織,治學與從政的結合,詮釋著儒傢學者治國平天下的追求與夢想。
以王陽明為例,其事功與學問同樣出色。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不及等待朝廷指示,驅兵直抵南昌,逼迫攻打南京的寧王不得不回身救應,因此被王陽明設伏生擒。這種又能治學又能帶兵的儒者歷史上屢見不鮮。後世的曾國藩也是如此。立功、立德、立言是很多儒者的追求,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能有一樣已經十分不易。但王陽明基本都做到瞭。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但與王陽明的個人膽識也密不可分。研究其學說,或許對於後世人而言,依然有足多可資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