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倭寇”實為中國人 在東南沿海得到民間支持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北伐之戰:徐達為何能以25萬兵力滅掉強大的元朝
上世紀末出版的權威著作《中國歷史大辭典》中有“倭寇”詞條,將其明確定義為“明時騷擾中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在中國老百姓的普遍印象裡,倭寇是日本強盜,戚繼光則是掃蕩倭寇的民族英雄。然而,如果以嚴謹的態度來鉤沉史實,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嘉靖倭患的起因似乎與日本人沒什麼關系——雙嶼港的主角其實是中葡商人,而謝氏血案的肇事者則主要是葡萄牙人。最早鬧出爭貢事件的雖是日本商人,乘坐的卻是中國船:嘉靖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造出橫渡東海的海舶,抵達中國的那兩艘朝貢船也是早年永樂皇帝贈送給日本將軍足利義滿的禮物。況且,明朝時蒸汽機尚未發明,海船越洋需要依靠季風,一年間往返次數受到極大局限,再加上當時日本正處在戰國時期,各地領主混戰不止,在這重重阻礙下,連基本的交通工具都沒有的日本人想要大舉侵擾中國沿海,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那麼,在嘉靖大倭寇風起雲湧之後,其參與者究竟又是誰呢?
這張古畫濃墨重彩地展示瞭舟山雙嶼港極盛時期的場景——島上常住居民3000人,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葡萄牙人,被歷史學傢稱為“16世紀的上海”,中西建築鱗次櫛比,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數不清的白銀在這裡交換、中轉和集散。曾有歷史學者稱:“雙嶼港鄰近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借助浙東運河可與明朝的經濟神經中樞京杭大運河連接,從經濟地理角度來說,雙嶼的價值遠勝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