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為何在科考時把蘇軾從第一變第二?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為唐宋八大傢之一,兼工作詩、作詞,是知名詞人,和他的老師晏殊一樣,都曾做到很高的官,也都非常會寫詞。歐陽修是一個很提攜後進的人,在認識蘇軾之後,非常欣賞他,也不怕蘇軾將來會給他造成威脅,因而傳成佳話。隻不過,這段佳話中還有個有趣的波折。
北宋嘉祐二年,蘇軾二十二歲,參加進士考試,歐陽修剛好是當時的主考官。蘇軾寫瞭一篇應試文章叫《刑賞忠厚論》,歐陽修大為贊賞,想要拔為第一。但那場考試中,歐陽修的門生曾鞏也有參加,隻是進士考試時,用的是糊名制度,考生的姓名等個人資料都是保密的,主考官看不到(就像現代考大考時,閱卷老師也不會知道考生姓名一樣)。歐陽修懷疑這篇可能是曾鞏寫的,怕人傢說閑話,認為他偏心自己的學生,另外,他看到這卷子上引用瞭一段典故,自己是個飽讀詩書的人,卻不記得看過這典故,怕是考生寫錯瞭,於是就把這篇文章從第一變成第二,另一篇也寫得不錯的,則置為第一。
沒想到,發榜以後,得第一名的居然是曾鞏,而那篇本來該得第一的文章,原來是蘇軾所寫。歐陽修一方面替自己的門生高興,一方面卻又覺得蘇軾有些可惜。照當時的習慣,發榜後,考生要寄信給主考官表明感謝,並拜見主考官,蘇軾也不例外,他寫瞭一封感謝信給歐陽修,歐陽修看完之後,便對別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思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我這老人該早點退位,留位置給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當蘇軾與歐陽修見面時,歐陽修問他卷子裡那段典故的出處為何,結果蘇軾說,那個典故是他根據史書記載推敲當時情況,認為這是“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瞭,非常佩服,認為他不是讀死書之人,也善於運用資料,還對自己的兒子說:“三十年後,不會再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但大傢都會知道蘇軾。”可見歐陽修對蘇軾的欣賞,確實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