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文人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蘇洵借“偷看書”的遊戲,誘導兩個頑劣小子迷上瞭讀書
晏殊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不僅僅是智力的優異,更是性情的成熟。舊時的讀書人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非常辛苦,寫“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韋莊,不可謂沒有才華,但直到五十九歲才考中進士,仕途坎坷;而晏殊少年得志,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聞名鄉裡,人們稱他為“神童”;十四歲被推薦到朝廷,真宗皇帝親自面試,見此子雖然年輕,但才貌不凡,舉止進退都異常成熟,當即賜“同進士出身”,於是多少人仰頭眺望瞭一輩子也攀不上的黃金榜,晏殊如此輕而易舉就超越瞭,如此殊榮,實在是太漂亮,太讓人羨慕瞭。
不過雖然晏殊一生官運亨通,在仁宗朝一直做到宰相兼樞密使,可謂權傾朝野,但你若看他的詞,珠圓玉潤之中,卻總透露著一種莫名的悵惘和憂傷,沒有強烈的宣泄,隻是淡淡的流淌。為何身為太平宰相的晏殊,詞中卻可以有這麼多揮之不去的哀愁?其實,可能真的是一得必有一失吧,晏殊政治上的平順背後,卻是感情的無所依托。
據考證,晏殊有一個和他一起成長的弟弟,兩個人才華對等,感情深厚,晏殊二十一歲時,十八歲的弟弟也被推薦到宮中,受到皇帝的封賞,賜同進士出身,正當所有人都在慶祝這件天大的喜事時,晏殊的弟弟卻無比突然的過世瞭。次年,晏殊的父親亡故,數年之內,母親也撒手人寰。晏殊曾三度娶妻,但三個妻子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幸去世,沒有一個能陪伴他走到最後。他曾真誠地愛戀過一個身份卑微的歌女,卻因為自身的地位和所謂的門風不得不與之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