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明穆宗的陵墓,他吃春藥早死,卻開創瞭“隆慶新政”
在北京以北昌平的明十三陵陵區內,大峪山東麓在一座規模中等、中規中矩的帝陵-明昭陵。它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隆慶皇帝)的陵墓。它也是明十三陵裡少有的地宮祖陵孫用的一座陵墓,隆慶皇帝去世後才開始修建陵寢,當時在大峪山下已經有一座修瞭一部分,其中地宮已經建好的皇帝陵,隆慶皇帝的陵墓就用瞭這座半成品繼續修建而成。為什麼大峪山下已經有一座修瞭一小半的帝陵呢?原來明武宗正德皇帝一生荒唐,死後無子,內閣大臣們從湖北安陸今鐘祥縣)迎來瞭一個番王的兒子做瞭嘉靖皇帝,嘉靖登基後封自己的父王為獻皇帝,並準備將父王遷葬到十三陵陵區,命名為顯陵,位置就是今天的明昭陵這個地方。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明顯陵仍然在今天的湖北鐘祥,並未遷葬到北京。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皇帝)
明昭陵全景
隆慶皇帝很悲催,其父嘉靖是個幾十年躲在西苑求仙煉丹的道士皇帝,加之其母杜康妃失寵,他又不是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甚至一年到頭都見不著幾面。他本來也沒想自己會當皇帝,偏偏他的兩個哥哥死在父親前面,他成瞭儲君。朱載垕16歲就出宮就藩裕王,加之父親對他的不待見,使他較多的接觸到瞭社會,瞭解瞭明王朝的各種矛盾和危機,同時也造就瞭他關心民眾疾苦,寬仁大度、性格柔和的特點。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吃瞭一輩子仙丹的嘉靖皇帝到底還是歸西瞭,朱載垕登基,改元隆慶,隆慶皇帝算是明代少有的明君之一,他一上臺立即糾正其父的弊政,召回以言獲罪的眾臣,同時他重用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治世能臣,並且傾心托付,為瞭解決困擾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虜”問題,他采納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議和,這就是著名的“隆慶議和”,為大明王朝的北部邊境迎來瞭長期的和平。同時他宣佈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至二洋,史稱隆慶開關,在隆慶皇帝短短六年的統治時期,大明王朝氣象一新,史稱“隆慶新政”。